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瞬间?耳机里流淌的旋律,突然将你拽进回忆的漩涡;激昂的交响乐响起,眼前仿佛展开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轻柔的民谣,又让你置身于洒满月光的静谧湖畔……音乐,这个无形的精灵,总能轻易叩开我们的想象之门。
2025年6月19日,汽车工程系在学院报告厅举办了《音乐为什么让人浮想联翩》专题讲座,在本期辅导员劳动大讲堂中,我们将和田少华老师一同揭开音乐背后神秘的“联想密码”,探寻它为何能让我们思绪万千。

音乐的“无形”魅力
音乐不同于绘画、语言,它没有可见的符号,也无法直接传达概念。但正因为声音本身具备高低、强弱、长短、质感等属性,才让大脑在听觉之外,自动“联想”出色彩、空间、情绪甚至味觉。

声音属性与联觉映射
高低(音高):高音让人感觉“明亮、轻盈、兴奋”,像清晨的晨曦;低音则显得“幽暗、沉重、宽阔”,如深夜的海底。
强弱(音量):强音仿佛“巨浪拍岸”般有力,弱音则像“微风拂面”般轻柔。
长短(时值):长音营造“静谧、开阔”的氛围,短音则带来“紧张、活跃”的节奏感。
质感(音色):粗糙、复杂的音色容易让人联想到“冲突、复杂”;纯净、松弛的音色则让人感到“和谐、安宁”。

经典案例带你“听”图像
田少华老师列举了多个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具体的听觉与意象对照分析:
在德彪西的《海》中,木管声部的飘忽不定和竖琴的点缀,描绘出海面波光粼粼与波涛起伏的画面;
在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鼓声与铜管强奏展现战争的紧迫、胜利的高昂;
在中国民歌《小白菜》中,短促的旋律线条与柔和的音区呈现出朴素、沉静的民间情感。
通过这些丰富的例子,学生们真切体会到音乐并非“只能听”,它更是一种“用耳朵阅读图像、感受情绪”的艺术形式。

此次辅导员大讲堂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许多同学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用心地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想象和美好情感。

音乐是心灵的翅膀,它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风景。本次辅导员大讲堂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与想象世界的大门。如果你也对音乐充满好奇,不妨在闲暇时光里,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奇妙想象。相信你也会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惊喜。
